納涼床的歷史

江戶

"日本中原戰爭後,在豐臣秀吉將三条和五条大橋重新建設後,鴨川河源町地區漸漸地因風景和商業販賣等熱鬧起來。富商們也開始在風景絕佳的位置設置起觀賞席,周遭也開始開啟了許多茶屋。這即為納涼床的最初起源。 進入江戶時代,鴨川石製河堤也大都整治完善,附近逐漸形成花街模式。再加上每年祇園祭的開辦,整個地區好不熱鬧。江戶時代中期,約莫有400家茶屋在此營業,進而逐漸組織化。當時架設在河床淺灘處的納涼床被稱為「河原的涼意」。

【繪圖】「四条河原夕涼其一」(『江戸時代的京都觀光 彩色京都名勝圖會』白幡洋三郎 彩色・作) 【繪圖】「四条河原夕涼其一」(『江戸時代的京都觀光 彩色京都名勝圖會』白幡洋三郎 彩色・作)

明治·大正

進入明治時代後,各店家會固定在每年的7、8月沿著鴨川河畔兩側架設納涼床。兩岸邊緣以高架式為主,沙洲沿岸則架設在河床上,三条大橋下的商家們則做出了陽台外推式的納涼床。 隨著明治27年(1894)的鴨川運河工事和大政4年(1915)京版電車鴨東線的延伸工事,左岸(東側)的納涼床逐漸消失。而在大正時代,因應治水工程,納涼床被全面禁止。也因治水工程,出現了禊川。

【照片】「三条大橋下的納涼床」(照片提供 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) 【照片】「三条大橋下的納涼床」(照片提供 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)

昭和·平成

昭和4年,納涼床被半永久的禁止擺設。來到了昭和9年的室戶颱風與隔年的集中性豪雨,納涼床被破壞殆盡。到了第二大戰時期,夜晚在納涼床上點亮的繁華燈光全數消失。 二戰後,昭和27年頒布「納涼床許可基準」政策,訂定相關的架設法則。由納涼床架設許可的組織京都鴨川納涼床協同組合(前身為鴨涯保勝会)訂定「納涼床設置規定」並處理其相關事務與文化傳承等務。

【照片】眺望鴨川對岸日落後的納涼床 【照片】眺望鴨川對岸日落後的納涼床

鴨川納涼床的歷史年表

慶長末年(1614)〜 寛永年間(1644) 河源地區為藝女歌舞伎等地遊玩之地,就連在知名的繪卷畫「四条河原圖」也將此熱鬧景象畫下。
寛永2年(1662) 知名古作家中川喜雲所寫的『案内者』中,記載了當時納涼床的模樣。
元祿年間(1688〜1703) 四条河原地區的納涼床風氣旺盛,熱鬧非凡。
寶永5年(1708) 3月8日發生洛中大火,風俗等行業一時衰退不少
寶暦年間(1751〜1763)〜 天明年間(1781〜1788) 迎來四条河原地區第二次全盛時期。
安永年間(1772〜1780) 圓山應舉(日本江戶時代中期的畫家)將當時的盛世影像描繪於他的作品「華洛四季遊楽圖」、「都名所圖會」(1780)和「都林泉名勝圖會」(1799)之中。
文政9年(1826) 繪畫作品「四条河原真景」描繪了當時人們在納涼床上將雙足泡入水中的悠哉景象。
明治期(1868〜1912) 納涼床的固定在每年的7、8月時期舉行。
明治10年(1877) 四条大橋東南方的河源地區也出現了在鴨川川床上擺設的納涼床。
明治25年(1892) 四条大橋東方出現高架式的納涼床。
明治27年(1894) 在四条大橋東南方出現高架式納涼床,而在三条大橋的橋下區域則是有了白天就開始擺設的淺灘式納涼床。
大正初期(1912~) 由於治水工程,打造出禊川。
大正12年(1923) 通過「鴨川河川川床使用與營業設施物件」的條例後,納涼床的設置標準在此被確定。 但是,隨著用鐵柱架設支柱、搭鋪頂棚等店家逐漸增加,著實有礙風景。
昭和4年(1929) 所以在河川川床上架設半永久的高架式納涼床是被限制禁止的。
昭和9年(1934) 名為室戶的颱風侵襲日本, 在日本全國造成死傷、失蹤人數超過3000人的重大災害。
昭和10年(1935) 6月,由於集中性豪雨發生,京都市內遭受嚴重損壞。 該季節裡搭建的納涼床全數被沖毀。 經過陸續的修建才呈現出現今的姿態。
昭和17年(1942) 因應太平常戰爭(第二次世界大戰)的燈火管制條例,禁止擺設納涼床。
昭和26年(1951) 4月,京都府議會舉行協議會。 5月時,通過「鴨川高床」條例,數家餐廳開始設置納涼床。
昭和30年左右(1955) 40~50家餐廳提出納涼床的營業申請。
平成11年(1999) 5月1日〜9月15日為止,晚上可擺設納涼床營業。 僅有5月可於於白天的營業。
平成12年(2000) 納涼床的營業期間更新為5月1日〜9月30日的夜晚時段。 另外白天的營業時段更新為5月和9月。 實施第一次清祓式。 同年11月3日,取得都市環境設計會議的第一次JUDI優秀賞。
平成18年(2006) 4月時,京都鴨川納涼床協會正式認可「鴨涯保勝会」。
平成19年(2007) 「鴨川納涼床」以地區品牌名稱註冊為商標。
平成27年(2015) 申請納涼床營業的餐廳達到100家。